家中有「雙語」,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語言學習呢?思比語言治療所
大家可能都有類似的經驗:餐廳裡一組家庭,媽媽跟小孩溝通說中文,而爸爸卻只和小孩用英語互動,正坐在隔壁桌的你是否感到驚訝又神奇,才不過2、3歲的孩子,居然可以這樣自在切換中英頻道「雙語」通用!
許多異國聯姻的雙語家庭,或是父母兩人雖然母語相同,卻希望幫助孩子及早學習其他語言,從小就會特別由爸媽其中一人,固定跟小孩說另一種語言。
臺灣常見的雙語:國語與臺語;國語與英語
在臺灣較常見的例子,除了因為長輩幫忙育兒,而有中文混合台語的習慣;再來最多數的情況就是中文搭配英文的交互並行。
無論是天生自然組成,或是後天積極培養的雙語家庭,家長難免會產生疑惑:同時教導兩種甚至三種以上的語言,會不會造成小孩理解混淆,因而出現語言遲緩或是語言障礙的狀況呢?
學習語言是與生俱來的能力,適當的數量和質量才是關鍵
根據目前各種研究顯示:當孩子同時學習兩種語言以上時,並不會有直接的負面影響。而且,學習成效的差別只在於孩子接收到的語言刺激量和質量。
也就是說,小朋友在學習語言的過程當中,其實是有能力同時學習不同語言,因應不同的文法結構或字彙語調等,都能相輔相成的發展。
只不過,身處的環境會造就出「優勢語言」,例如:居住在全英語的國家,入學後的孩子生活中眼睛看到的、耳朵聽到的都是英語,即便在家裡父母說中文,孩子的英語能力肯定會明顯比中文發展得好。
如此相較之下,發展狀況比較不理想的語言,會不會因此出現障礙呢?接下來,就要再進一步區別「語言障礙」和「語言差異」有什麼不同?
區分「語言障礙」和「語言差異」,讓雙語學習之路走得更安心!
「語言障礙」指的是無論理解或表達能力都有障礙,無關乎學習幾種語言,也就是說即使只學習母語也是會有障礙。這時可以請教專業的語言治療師評估,依照障礙程度進行後續治療。
「語言差異」則是環境中接觸較多的語言,自然比較熟悉習慣,也比較容易掌握;當同時學習第二種語言時,就會有相互影響的現象,這是很正常的,大概有以下四種表現:
1.兩個語言互相干擾:
不同語言有不同的發音方式,如「TH」 開頭的英語字彙,如果孩子的母語或是優勢語言是中文時,因為中文裡沒有這個發音,就可能會受到影響。
2.沉默期:
學習語言的過程中,通常理解累積夠了,表達才會進步。學習的初期階段需要多聽、多累積,表達相對就比較少,因此稱為沉默期。一旦累積量足夠了,就能逐漸說出口。
3.語碼轉換:
受到周遭環境、文化習慣等影響,例如中文+台語或中文+英文。或是某些詞彙經常使用特定語言,像是教導幼兒英文最基本的顏色、水果,孩子習慣用英文命名了,對話時就很容易中、英文夾雜使用。
4.語言減退:
例如小留學生,從原本習慣的中文轉換到全英文環境,因為變得比較少有機會使用中文,而造成中文能力逐漸減退,就是常見的現象。
諸如以上提出的各種例子來看,同時進行雙語學習是可能而且可行的,並不會因為學雙語而「造成語言障礙」。只要父母或照顧者給予豐富而且質量好的語言環境,使用自己本身最舒服並且擅長的語言,藉由繪本、影音節目或是玩遊戲,帶入日常生活中,實際互動、增添樂趣,孩子都能夠自然而然地吸收進而運用。
▼來看看詠絜老師和欣叡老師的影音分享,幫助您了解更多有助雙語學習的方法:
【家中有「雙語」,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語言學習呢?別擔心,語言治療師告訴你!-思比語言治療所】
🔔 訂閱<思比語言治療所>為您製作的影音頻道:
有任何問題,歡迎加入<思比語言治療所>預約語言治療師,以便進一步協助您。
🍀 LINE立即諮詢
🔍️ 追蹤思比FB
Kommentare